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离开家乡后,他到广州做起“文化搬运工”

2023-04-23 15:11:18 来源:阳江日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叫“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在享受阅读乐趣、感悟知识力量的同时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

隐藏在书籍背后的图书出版人

从阳江到广州创业的蔡茂华

是个善于学习、喜欢阅读的人

同时是一名书籍策划出版人

蔡茂华

多年来,他立志于分享

更多更好更权威的书籍给读者

选择了做出版这一行业

这个过程中

他称自己是个“文化搬运工”

乐于做一名文化传播人

4月18日,广州市天河区,一场简朴又隆重的首发仪式在三鸣堂文化工作室举行。三鸣堂位于天河著名的商圈太古汇对面的丰兴广场,广场地下几层楼卖的都是专柜奢侈品牌,楼上的甲级写字楼里多是外贸和电子商务公司,做文化出版的三鸣堂在这里显得有点“另类”。从九楼的落地玻璃窗看下去,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和室内简朴宁静的书香摆设形成鲜明对比。

这次发行的是华南师范大学

曹础基教授的著作《庄子旁训》

曹础基教授今年86岁

是我国著名庄易研究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庄子》新注的作者

其名著《庄子浅注》

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是研究《庄子》的必读书籍

被中华书局选入

“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丛书

《庄子旁训》

是三鸣堂文化出版公司

策划出版的第十本经典著作

首发现场

和曹础基教授一样高兴的是

出版人蔡茂华

他是三鸣堂文化出版公司的创始人

书香家庭的小书迷

1974年出生于阳江的蔡茂华,在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长大。“父亲从小爱看书爱写作,他对文学有着很炽热的追求。无奈应试年龄遇上文革停止高考,便报名参军入伍,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写作。父亲退伍后,回到阳江人民医院做办公室工作,记忆中的他经常加班加点写材料,也总是激励我们两兄弟要好好读书。”家中书柜摆满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红岩》这些革命励志经典书籍,但蔡茂华更喜欢看青年文摘、环球杂志和武侠小说。

15岁时,蔡茂华就长到了一米八几的高个子,站在阳江人里高出一个头,总是能被人一眼就看到。出众的身高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让他被选进体育运动学校。

从江门体育运动学校毕业后,蔡茂华被分配到税局工作。16年按部就班的工作,蔡茂华也拿到了副科待遇,生活仿佛就要这样波澜不惊地走下去。但是父亲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告诉他:“别人是尊重你的位置,并不是尊重你的人。你要靠人格魅力才能受到尊重,而多读书可以提高人格魅力。”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让彼时已30岁的蔡茂华萌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想法——要走出去,走出去读书。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2004年,蔡茂华报名参加了中山大学EMBA秋季班的学习。

2006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获得工商管理硕士,蔡茂华再次做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他辞掉众人羡慕的工作,只身上广州创业。

读古人书,明当世理

辞职后,蔡茂华第一个创业的项目是做拍卖行,在这个之前从来没有踏足的行业里打拼,他感到孤独寂寞,彷徨无助。期间,他选择了在中大当本科校外导师,一方面是辅导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带领学生促使自己成长。2010年至2018年,蔡茂华做校外导师一做就是9年。

我一直认为,天才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的成功靠后天努力。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我坚持每天读报,并手抄好词好句。通过这样的笨办法,我强迫自己多读书多学习,让阅读成为了伴随一辈子的事情和习惯。

“阅读就是放下自己的偏见,接收突如其来的声音。”这是蔡茂华写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话。除了看书,蔡茂华坦言自己更喜欢听书。他认为,听经典作品,一样可以获得知识。“我自认理解能力不够好,阅读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选择听书。我经常拜访一些老师学者,和大师对话。我没法理解的文章要义,请别人来解读。”

书有万种,读法千秋。读古人名著,深交古人,听今人讲书,明当世理。在这个过程中,蔡茂华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要看作者是谁,看出版社是哪家,看出版时间来选择。我特别建议青少年和儿童,一定要多读经典名著。因为看错书反而有坏处,得不偿失。”

2014年,拍卖行业逐渐走下坡路。蔡茂华开始求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文化产业正方兴未艾,很有前景,于是产生了投身新行业的想法。

发掘名家经典

传播有温度的思想

2016年3月,蔡茂华注册了文化策划公司,取名为三鸣堂。“三鸣堂这个名字想了很久,取自《诗经》‘凤鸣’‘鹿鸣’‘鹤鸣’名句,初心是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深入国画、书法、篆刻、古乐、诗词等领域,持续发掘代表性杰出人物,推广其文化艺术,传播温度韧度兼备的思想。”蔡茂华说。

当时,身边人都认为放弃拍卖公司,转行做文化策划和书籍出版,是一件很冒险的事。还有好友提醒蔡茂华:“你在朝着错误的路越走越远。”蔡茂华回想起这些,却说自己一直信心满满,“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人的软实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文化更宽广、更渊博,更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共经历了24个朝代,当世看到的东西几乎烟消云灭,轮回更替,而文化文明却传承了5000多年,从未间断。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不是毁灭,而是文化的影响,是文化的力量。”

第一次做出版人,蔡茂华出版的书籍是广州美院教授姜今的著作《篆刻集》。姜今一生喜好钻研学问,除笔墨用功,国画、设计、电影、美学、诗词、篆刻等领域多有建树。遗憾的是,这位艺术家的才华到死也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蔡茂华在整理姜老丛书过程中,被姜老的艺术才华及风骨深深感动。

三鸣堂从各个渠道收集姜老几乎所有已出版的旧书,将姜老受损的珍贵采访录像送到国外修复还原,并重新主编姜老艺术丛书,包括《中国花鸟画发展史》《画境》《画外篇》《诗文集》《打散构成》《篆刻集》等,让更多世人了解这位老艺术家的生平,感受其精深的艺术造诣。

李宗君 摄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侗认为,关于中国画的构图,《画境》可能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具独特认识和对后学最有启发性的。“《画境》一书在多方的努力下,由三鸣堂再版刊行,能让绘画创作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对中国绘画的构图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与陶塑大师杨锐华聊石湾公仔,到现代汉语研究泰斗黄伯荣的家乡追寻先生的学术足迹,拜访研究庄子研究权威专家曹础基教授,跟随中国古钱币收藏家、著名学者王贵忱学习古币拓印,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传承人谢导秀的悠悠古琴声……

三鸣堂成立以来,蔡茂华坚持发掘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杰出学者、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成就推广给世人。曹础基教授对此表示高度赞赏。他认为,蔡茂华和众多出版商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拥有一颗守护文化艺术的匠心,对文化有着执着的追求。”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斯鹏感叹,蔡茂华多年来致力于推广优秀文化艺术,全身心投入而不计回报,这种情怀令人钦佩。“他的努力已经逐渐产生效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社会效益会愈发明显。也希望有更多像蔡先生这样有识、有心且有力的人士,共同为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不做百里挑一,要做

万里挑一”

三鸣堂成立7年多来,共策划出版了10本经典书籍,包括黄伯荣著《广东阳江方言研究》,姜今的《画境》《姜今篆刻集》,林贤治的《故园》,阮退之的《阮退之诗集》,曹础基的《庄子旁训》《周易浅说与旁注》等。

虽然数量不多,质量却很高,每一本都是发掘代表性杰出人物并推广其研究成果的精品书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中外高校图书馆收藏。“不做百里挑一,要做万里挑一。”蔡茂华和他的三鸣堂文化公司,在国画、书法、篆刻、古乐等多个艺术领域进行万里挑一的发掘推广,坚持为社会传播有温度的思想,有韧度的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范家巧对蔡茂华的精神表示敬佩。他说:“蔡茂华一直以传承、传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正如他自己所言,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搬运工’。他一直是不求回报,默默耕耘。”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黎泽林这样评价蔡茂华:“他有着出版人的使命感,很用心,也下了很多功夫,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书籍。他对文化有着很深的情怀,特别热衷于对家乡文化的推广。通过蔡茂华先生的挖掘、传播和推广,坚定了阳江的文化自信,对广东文化繁荣发展也是一大幸事。蔡茂华善于思考,善于把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称得上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李宗君 摄

传播和传承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年3月30日,筹备多时的三鸣堂文化艺术馆开馆,并对外开放。这是一个公益研学基地,让高校和社会上对文学有追求的人可以近距离接触岭南文化大家的手稿和著作。

谈到未来最想做的事情,蔡茂华说想出版三鸣堂非遗系列丛书,配发给全国中小学生使用,以国画连环画的形式,向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文化。“摆在面前的有两大困难,一是资金困难,二是出版困难。因为作为私人、公益性出版物,不是畅销书,而是常销书,出版社需要利润,不会优先排版,所以往往一本好书需要等上好多年。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蔡茂华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