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产业界兴起了“企业文化”管理思想。1986年4月25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震惊了世界。人们首先在核能界深刻反思,重新探讨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总结事故原因时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随后,INSAG在1991年出版的《安全丛书(75-INSAG-4)》(Safety SeriesNo.75-INSAG-4)中提出了重视“安全文化”这一术语,提出全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并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由此,90年代核安全管理思想就主要体现在安全文化建设上,既强调组织建设(安全水平取决于决策、管理、执行多个层次),又注重个人对安全的贡献。
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它的产生与核工业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是安全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核能界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从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核电厂安全管理思想的发展经过了3个有代表性的阶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阶段:70年代,核安全管理集中于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各个阶段技术的可靠性,即设备和程序质量。
第二阶段:在程序方面,所有工作都制定作业程序,按安全程序办事。作业程序的推行降低了人为失误的可能性。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出规范、标准化管理。
第三阶段: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核能界核安全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是对70年代和80年代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原则的继承和发扬。之后组织的安全管理,坚持并实践了70年代和80年代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原则,并坚持推进了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地提高了核电厂的安全水平。
尽管安全文化是一个新的概念,但作为人类安全观念的载体,安全文化古已有之,伴随人类的生产、生存的方式进步而发展。人类的安全文化进步可分为四大发展阶段(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