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家车企公布了4月产销数据,总体来看,随着市场逐步回暖,大部分车企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然而,尽管汽车市场一片火热,有不少外资品牌的表现却呈现出是“冰火两重天”的情况。那些曾经活跃在国内市场上的外资品牌如今却不受待见,销量发生了明显的下滑。
(相关资料图)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最外层的表象,却没有注意到藏在这背后的另外一层本质”。部分外资品牌,从表面上看它们在国内的发展很吃力,有种“活不下去”的感觉,但实际上,它们在海外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那么,为何一众外资品牌在华失宠,而在海外市场就能风生水起呢?
事实上,有很多人喜欢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法系车在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表现,现在看来,这个形容词确实用得很恰当。
根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数据显示,4月神龙汽车销量7766辆,同比下滑4.74%;1-4月,神龙汽车累计销量28556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其累计销量下降了27.95%。
尽管是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但是法系车的产品力还是受到全球市场的认可。比如说在2022年,法系车标致208在欧洲市场总销量高达206816辆,一举超过了欧洲汽车市场的“领头羊”大众车型,成为欧洲市场的销量之王。
同样,马自达在中国的销量可以用惨淡来形容。数据显示,长安马自达在本年累计销量为17882辆,同比大幅下跌59.86%,长安马自达销量已经连续下滑,目前来看依然没有止跌的趋势。
虽然马自达在中国市场一直比较小众,但是反观全球市场来看,马自达却表现的比较强势,尤其是在美国及欧洲市场。马自达公布数据,2023年3月全球销售为95801辆,其中CX-5是比较畅销的车型。
而福特汽车则是美系车在国内市场滑铁卢代表,缸哥前段时间还和大家分析过福特在华遇到的困难境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文章《亏损、裁员、销量下滑!长安福特会成为下一个Jeep?》。根据产销报告显示,长安福特2023累计销售了58809辆,较2022年同期减少了18.67%,不过与海外市场相比,福特一季度财报显示,全球销量约110万辆,同比增长9%。
看到通用集团旗下汽车品牌的在华销量,肯定也有不少人觉得,美系车也到了迟暮之年。但大家如果看过它们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一季度通用汽车在全球市场营收为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
除此以外,日系汽车品牌铃木,也是败走中国市场的又一个典型代表。但是铃木还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目前在印度等市场也是混得风生水起。
虽然以上提及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沦为了“差等生”,但是从全球市场表现来看却是一名“优等生”,这难道是国人不懂车吗?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目前中国市场已经到了激烈竞争的阶段,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信国内消费者大多在买车时候,都会关注产品的空间、颜值、质量以及操控等相关维度。虽然大家都知道法系车的用料比较大方,是公认质量比较好的车型,但是法系车总是不愿意为中国市场而做出改变,比如说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操作,着实让国人看不惯。
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尊重中国市场,真正先进的技术却不愿意应用到中国市场上,导致很多消费者都不会去选择它们。虽然说凡尔赛C5 X(图片|配置|询价)的整体表现尚可,在性价比方面也拿出了不少诚意,但是伴随着品牌认知度下滑,凡尔赛C5 X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优势就更加不明显。
其次,韩系品牌的区别对待也导致了很多国内消费者觉得不厚道。最初,韩系车的品牌形象并不算高,前期需要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时候,基本引入的都是“物廉”车型,因此韩系车几乎完美符合了很多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不过在北美市场上,韩系车搭载上成熟的AT变速箱,但在国内的众多车型上,却总是用成本更低的CVT以及双离合变速箱;除此之外在售后维修保养方面,韩系车在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对待,久而久之不少国人对韩系车还是有着颇多怨言。
虽然这些合资品牌在海外市场还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俨然成为了一片红海,不再是“遍地黄金”。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外资品牌躺着赚钱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进入更加残酷的淘汰赛。
因此,不是中国市场对外资品牌不再重要了,而是中国市场的钱不再好赚罢了。
没有拿不下的市场,只有未付出的真心,这大概就是这些车企败走中国市场的原因。毕竟,中国消费者再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了。
2023年依然是全球汽车市场的“洗牌之年”。
相比于外资品牌,国产品牌近年来的进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无论是造型、用料、科技、配置、性价比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伴随着一些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也逐渐抢占了这些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季度中国出口的汽车总量首次超越日本,今年1至4月,汽车企业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长1.7倍。这也意味着,日后将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会走出国门。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新能源产品持续火爆的情况下,虽然很多家传统车企也开启了新能源的转型之路,但是还没完全适应转型的节奏。
这也意味着对中国车企来说,是向外冲击海外市场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预估的是,无论是国内汽车市场还是海外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2023年将会是一个新的篇章。
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日益加剧,不少外资品牌也已经开始发力,不过在新能源战略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想在国内市场重获昔日的市场占有权,难度可一点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