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自4月5日起,对中国开启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
从新冠疫情到乌克兰危机,从全球供应链重整到通胀、金融危机,当今国际秩序面临层出不穷的挑战,大国关系不确定性、全球治理的难度增加。中法同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有责任加强交流与协作,为应对重大的全球与地区性挑战提供方案。
(资料图片)
马克龙总统此次访华有哪些意义?中法、中欧关系未来将如何发展?中法未来将如何就这些全球性问题开展合作?针对以上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
观察者网:马克龙总统在任内第三次访华,打破了两国元首间相互回访的惯例。近期也有好几位欧洲国家领导人、欧盟高官或正式宣布访华,或透露即将访华的消息。结合这些背景,您如何评价马克龙总统这次访华的意义?
崔洪建:实际上马克龙计划访华的消息去年就有所透露,这首先说明了法方对中法关系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法两国领导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未能实现面对面交流。马克龙之前也提出过,希望多来访问中国,甚至说“最好每年来一次”。因此对于这次访问,马克龙总统和法国方面都很积极。
另一个背景是,目前中国重启对外交往,欧洲再次成为对话交流的重点方向。法方也想趁热打铁,让中法、中欧关系能够尽快回到正常的交往水平。包括乌克兰危机在内的重大全球和地区性挑战层出不穷,需要中法、中欧之间加强合作,这也是重要的背景。
中法两个大国的领导人就重大问题作面对面的沟通,这不仅有助于法国提升它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也能帮助它在当前欧洲的地缘政治危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中法交流合作也有助于国际社会在全球问题上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马克龙此时访华的重要背景和动机。
说到意义,中法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双方的高度重视,而且相比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中法双方都很重视彼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地位,对彼此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也相互赞赏。中法关系具有高度的战略性。马克龙总统本次访华也体现了中法关系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独特、重要的地位。
此外,法国不仅是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也是欧洲的大国和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我相信这次访问也会对中欧关系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最后,当今世界面临许多重大挑战,法国长期以来也希望在全球治理领域有所贡献。中法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有比较明确的共识。这次马克龙来访会进一步促进中法、中欧在全球治理层面的交流并寻求共识。
观察者网:马克龙总统上周宣布,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他一同访华,以“展示欧盟对华发出统一声音”。您认为马克龙此举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冯德莱恩的同行,从中方的角度来看有哪些意义?
崔洪建:马克龙在临近出访之前,突然宣布这个消息,我想应该有几层含义。第一,这几年随着欧洲内部政治生态的变化,欧盟正极力推进外交安全政策的“一体化”。近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内部有一些针对法德等大国的批评,认为其外交没有同欧盟的整体外交相协调。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一方面强调本国外交独立自主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强调其外交是欧盟整体外交的一部分。
我认为马克龙特意邀请冯德莱恩一同访华,就体现出法国试图在推进其大国外交的同时,想要找到并维持与欧盟整体外交之间的某种平衡。
其次,邀请冯德莱恩同行也体现出马克龙想弥合欧盟内部矛盾的良苦用心。去年11月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继德国朔尔茨总理后实现访华,当时就有舆论指出,作为欧盟的主要领导人,冯德莱恩未与米歇尔一同访华是因为在欧盟内部、尤其是欧盟不同机构之间,存在权能竞争关系,并且两人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华政策上的观点和立场不一致。
因此马克龙这次特意要和冯德莱恩同行,一是要向外界释放“欧洲团结”的信号,二是马克龙其实希望发展对华关系成为欧盟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不能刻意制造矛盾和分歧。
对中方来说,中法、中欧都是全面战略伙伴,两位领导人联袂来访可以同时相向而行,推进同法国与欧盟的关系。此外,从马克龙的外交风格来看,这样的安排也在情理之中。2019年习主席访问法国时,马克龙就曾别出心裁地邀请德国及欧委会领导人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并与习主席交流。这种外交上的特殊安排体现出,针对目前欧洲内部的各种矛盾以及中欧关系的变化,马克龙希望在外交上搞创新。
观察者网:能否请您谈谈法国方面对此次访华设定的目标或者说期待?马克龙此行最希望在哪些领域谈出实质性结果?
崔洪建:法国方面为这次马克龙访华设定了三个基本目标。从先后顺序来看,他首先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上与中国寻求共识;其次是在一些全球性挑战方面寻求合作;第三,就是在双边政治、经贸和人文交流等领域推进合作。
应该说,法国对马克龙的出访有比较高的定位,首先视作两位世界级领袖之间的交流,着眼于全球格局与世界秩序问题。因为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需要各国尤其是大国领导人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大国关系搞好了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国际秩序的转型过程更加平稳向好。
而自从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方面对世界秩序与格局的变化出现了非常复杂且纠结的心态变化。法国和欧洲都在不断调整它们的世界观、秩序观和发展观。近年来,中方也不断提出具有全球影响的、从发展、安全到文明的一系列倡议。双方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强沟通,这也符合各自的需求。
具体到中法双边关系,对于以前坚持的共识需要进行再确认,针对新形势下的变化要重新讨论并寻求达成新共识。其中就包含了,中法双方能不能在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方面,做一定程度的沟通。中方已经公布了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的12点立场文件,双方可以在此基础上交换看法、深入探讨。中法有意愿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共同面对当前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去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个方面就是所谓的全球性挑战。马克龙上台后,法国外交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气候外交,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出过贡献。不久前,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围绕保护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马克龙也是想借这次出访的时机,与中方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转型等全球治理层面的议题达成共识并采取共同行动。
第三个就是双边层面,中法现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因为两国面临变化的形势,需要对各自的政治目标、政策路径与合作方式做深入讨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包括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中法经贸合作的因素,有必要开展积极深入的讨论。
至于具体成果,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当然希望双方能达成共识,而且最好以联合声明等文件的形式发布。毕竟,就在疫情发生的几年前,中法双方在全球和多边问题上的沟通一直比较顺畅,达成过一些重要的共识也发表了一系列文件。
至于双边层面,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双方需要进一步确认合作仍然是增进中法、中欧共同利益的一个主要方向。对于目前欧洲或法国内部出现的一些针对中法、中欧经贸合作的质疑声音,要有一个正面回应。在政策层面,当然也希望双方能够推动一些能促进经贸关系、释放利好消息的政策出台。
观察者网:有观点认为,乌克兰危机暴露了欧盟内部,尤其是德法之间存在战略协调的问题。比如德国为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宣布出台2000亿欧元的能源补贴计划,这引发了欧盟其它国家的不满。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实现访华,又拒绝了与马克龙同行的提议。您怎么看这一观点?
崔洪建:除了你刚才列举的例子,法德关系目前暴露出来的矛盾可能还不止这些方面。比如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法德对于欧洲未来能源转型的路线尤其是对待核能的问题上,矛盾可以说比较尖锐,经常在欧盟内部公开争论,并且双方相互妥协的意愿都不强。同样,就能源补贴的问题,法国也认为德国在宣布前既没有跟法国沟通,也没有在欧盟内部做好充分磋商,有点自行其是的意思。
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自去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很快就做出了进行“再军事化”的重大安全政策调整,要对军事安全领域做出长期投入并要建设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常规武装”。并且德国在没有和法国协调的情况下,拉着一些欧洲国家要搞统一的“防空系统”。这些动向都增添了法德之间的嫌隙,表明在欧洲面临变局与乱局之下,法德之间合作的部分基础正在动摇,或者说双方过去的传统合作模式已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法德之间的合作是有明确分工。德国因为历史原因,其政治和安全领域是短板。法国则是欧洲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国,具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有核国家以及二战战胜国等“大国标准配置”。法国经济上虽然比德国略逊一筹,但也算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所以,过去法国更多地扮演在政治上引领欧洲的角色,同时对欧洲安全承担的责任比德国大。而德国过去更多是作为欧盟的“钱袋子”,发挥经济和财政上的作用。
如今,在德国开始政策转向后,未来将进一步弥补安全上的短板,综合国力将会有大的提升,而且政治羽翼将更加丰满。这种趋势会导致传统上法国侧重政治安全、德国侧重经济财政的角色分配模式,很难持续下去。所以双方都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适应,并对相处模式进行调整。
最后,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当前的法德之间的协调是有掣肘的。比如,法国如果在与德国的合作中出现妥协或让步,国内很快就会出现反对浪潮,尤其是一些极右翼政党就会公开指责马克龙“出卖国家利益”。在德国国内也有类似情况。目前法德两国政府也意识到调整关系的必要性,不久前双方在爱丽舍宫条约签订60周年之际发表声明,就是希望再次确认法德轴心的重要性。
尽管双方在政治上有共识,即需要合作维护法德轴心,以进一步地提升和捍卫欧洲利益。但在短期内,双方就一些具体问题的合作与协调力度,相比过去会有所下降。这是欧洲政治演变的必然结果,团结合作与分裂、分化两种态势将长期并存。
观察者网:围绕澳大利亚核潜艇合同,欧洲的能源价格,以及美国的电动车补贴法案等一系列问题,美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领导欧洲实现战略自主,尤其是对美国这方面,您认为法国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崔洪建:一方面,法美之间的关系有其历史背景。法国长期以来都有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在西方,独立自主的含义主要就是针对美国霸权,尤其是美国想利用欧洲来实现其战略目的时候。法国对于美国霸权的感受比较敏锐,会在与美国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捍卫本国利益。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是西方国家中的霸权,只要法国不放弃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法美在观念、利益与政策层面的分歧会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马克龙上台后尤其强调要形成统一的欧洲主权,追求欧洲的战略自主,这其实也会进一步加剧法美之间的矛盾。欧洲的战略自主有不同目标和含义,但在安全、政治、外交层面,主要就是针对美国。美国在这些层面的影响,是导致欧洲长期以来不能实现自主的主要原因。法国自视为欧洲利益的代言人或保护者,那么美欧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法美之间的矛盾中。
第三个原因在于,拜登政府上台后,表面上通过一些意识形态口号、强调价值观来试图拉拢欧洲,重新动员美国的盟友体系以服务其战略目标。但无论是法美还是欧美之间在具体利益上的分歧非但没有弥合,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在双方能源领域既合作又提防、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问题上既沟通又斗争的现实中展露无遗。
未来一段时间内,单边主义与“美国优先”仍是美国内外政策的指导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要在安全、能源等领域捍卫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美国发生利益冲突。法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且以欧洲利益的保护者自居,那么在这些具体领域和美国的矛盾就会长期存在并不时还会有所激化。
观察者网:在对华战略与对世界多极秩序格局的看法问题上,法国与美国有哪些具体的矛盾?
崔洪建:法国与美国在对当今国际格局的看法上差异非常大。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希望维持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由西方主导世界秩序同时在西方内部维持其霸权,所以单极世界更符合美国的预期。但是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多数国家强调多边主义,并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多极化阶段。法国与欧洲的根本目标就是确保自身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为实现这个目标,欧洲需要和世界上其它的大国保持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国、俄罗斯,也包括美国。
我认为包括法国在内,欧洲国家对世界格局的认识与美国这种单极主义思想是有深刻矛盾的。在实践中,美国目前正采取全方位遏制中国的政策。而法国与欧洲多数国家则希望与中国在能够合作的领域尽量合作,即便是有竞争也要加以管控。我认为在对华认知和对华相处的模式上,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客观,法国人比美国人更包容。
此外,从现实角度来说,法国和欧洲如果要在多极世界中发挥作用并能够成为稳定的一极,实际上需要利用大国关系中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而不是轻易地选边站队,去帮一方对抗另一方。欧洲人也知道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态势,一方面欧洲的利益会持续受损;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更多地沦为大国竞争中某一方的附庸,并失去战略自主的根基。在这个问题上,法国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观察者网:马克龙曾公开表示,中方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的12点立场声明“是件好事”。但法方认为实现停火所必须达成的条件,跟中方的提法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您认为马克龙这次访华,围绕俄乌冲突政治解决的问题,双方能在多大程度上达成共识?
崔洪建:从马克龙对中方立场文件的表态来看,首先他对中方愿意介入乌克兰危机并发挥作用,法方是非常赞赏与欢迎的。这也是马克龙本次访华,希望和中方就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进行沟通的一个初衷与出发点。
外交部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
过去一年来,在乌克兰危机的持续过程中,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在揣摩中国的意图。对他们来说最担心的情况,就是像美国所谓的说法,中俄已经结成盟友并要“联手颠覆世界秩序”。但是一年的时间下来,这种情况没有发生。而且现在各国看到的反而是中方不断地为劝和促谈做出努力。这其实给了法国更多信心,希望能够在安全治理方面与中国合作。
第二点,马克龙从自身立场出发,希望中方在提出立场文件之后应该有更具体或者说更针对俄罗斯的一些主张。需要明确的是,中方的立场文件和之前一些国家提出来的“和平方案”不同,是基于自身的观察与判断、基于本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提出的共同努力方向。各方都可以在这个框架里找到各自愿意接受的方面,然后和中方开展积极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最终切实可行的和平方案就会逐渐浮现。
劝谈促和是一个过程,正如习主席所说,乌克兰危机十分复杂,没有简单答案。现在各方也不可能提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必须要在满足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原则和照顾各方利益关切这两个基本条件下,朝实现和平的方向努力。
所以习主席此前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讨论乌克兰危机,就是与作为危机当事方之一的俄方进行沟通。接下来中法、中欧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欧洲作为当事方之一,已经很大程度上卷入到乌克兰危机中,它如何看待和对待乌克兰危机也将是未来政治解决中的重要一环。这需要各方在中方立场文件的基础上逐渐寻找共识,找到最大的利益公约数。这也是中方提出这份文件希望看到的进程。马克龙访华并就乌克兰危机与中国深入交换意见,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在中方推动下,国际社会共同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努力的一部分。
本文源自:观察者网
作者: 崔洪建